▋人才强国
提高研究生外语教育质量,需要从课程思政、技术赋能、通专融合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发力。
原文:研究生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作者 |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 覃江华
图片 | 网络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性力量。近年来,为满足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这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研究生外语教育无论是在理念、课程、教材、教法方面,还是在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学生个体差异大、课程专业性强、外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长远职业发展困难重重等。以大型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给研究生外语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深入推动研究生外语教育改革,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助力我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升全球学术治理能力、国际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研究生外语教育何为?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日前,“第九届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学与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与会者就研究生外语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学生、共同体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结合这次论坛的讨论成果,我们认为,要提高研究生外语教育质量,需要从课程思政、技术赋能、通专融合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发力。
实施课程思政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我们只有以课程建设为龙头,做好外语课程思政,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专业本领的高层次人才,才能真正增强我国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教育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有一段时间,各大高校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研究生外语课程思政的目标、路径、方法、效果评估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老师们越来越擅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研究生外语教学的全过程,如通过学术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多元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自信、批判思维能力、学术创新能力、科研奉献精神、学术诚信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情感交流能力等。这些知识、能力、素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宝贵的东西,是机器取代不了的东西。只有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研究生外语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才能得到凸显,所取得的育人成效才能得到巩固和深化。
技术赋能是当前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给研究生外语教育带来了很多冲击,但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很多外语老师都在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并勇于走出舒适区,利用新技术来服务教学,如建设数字化融媒体平台,构建行业特色语料库,设计和开发在线课程,编写新形态教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新媒体传播中国好声音等。作为人口大国和高等教育大国,总体师生比低、学时量少,缺乏真实语境等现实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保证教育公平,保障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技术伦理问题。《庄子·天地》言:“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虽然技术好用,但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忽视教育的本质和师道精神。我们通过技术赋能的同时,也要防范其中的风险。
通专融合是研究生外语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学术英语教学如何将人文性、工具性与专业性融合起来,如何与学生现实需求相结合,如何与其专业学习相结合,如何与其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是老师们思考比较多,也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问题。在研究生外语教育改革过程中,有些高校(如华中农业大学)的每位任课老师都分配了对应的学院和学科专业。也就是说,他们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大体统一的,但教学内容与材料是有针对性的,如分为动物科学类、植物科学类、理工类、文史类等体裁。而且,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建立了由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共同组成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展开问卷调查、效果反馈和教学研讨。这样就能将专业学习与外语学习统一起来,将课堂与课外、线上与线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当然,这也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发展是研究生外语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育乃国之大者,教师乃教育之根本,师德乃教育之灵魂。“四新”和“双一流”建设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接国家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加课程含金量,打造实体/虚拟教研室,形成师生成长共同体,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研究生外语教师需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写作并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过**?有没有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报告?如果没有,拿什么让学生相信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可信的?教师有了亲身体验,才能把学术写作的大逻辑和小逻辑讲清楚,才能将确定选题、查找资料、构思结构、撰写成文、修改完善、汇报交流、匿名评审、与编辑和评审专家沟通交流之道传授给学生。也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缩短从课堂到职场的距离,迅速成长成才,为社会创造价值,也让教师得到成长,并进入教学相长、教研互动的良性循环。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54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人才强国 | 人工智能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准教育”
以高质量工程教育筑强国之基 | 社会科学报
英语教育考研(英语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
石家庄第七职业中学
广州侨光财经职业技术学校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介绍
2023年四川初中毕业读什么中专
宿迁有哪所学校有财会专业
淮安高级职业技术学校2024,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简章
河南漯河技工学校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家长必看)
英语教育考研考哪些科目(英语笔译考研考哪些科目)
重庆有铁路学校吗(重庆铁路学校都有哪些学校)
寄宿考研怎么样(巧思寄宿考研)
南宁最好的职业学校排行榜 南宁排名前十的职业学校
河北工程职业学校有哪些专业?有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吗?
蔡勇到江西水利水电学校调研指导校园安全维稳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党建工作特色做法_职业学校党建工作发展计划
管理运筹学难不难(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生就业前景)
江苏开设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名单一览表
湖北中南技工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介绍
南阳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职业学校名单一览表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校区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最好的专业
2024西安排名前三的计算机学校名单
澳门读计算机专业去哪所学校好
峨眉山职业技术学校2024年开设了什么专业(峨眉山职业学校有哪些)